逸夫小学 李岳青
一位教育家说得好:“学校要让年轻的人心情激荡,走进学校应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的魅力和诗意。”学校是培养人、教育人的地方,他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苏霍姆林斯基所说:“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,其次才是行政领导。”。陶行知先生也说过,“要看一所学校怎么样,首先要看他的校长,因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。”。学校的文化建设,关键在校长,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。作为校长,我们的任期虽是短暂的,但我们的眼光却应是长远的。
在校园文化建设中,我一直坚持以“文化”为主题,以学生为主体,以人的发展为本,以建设优良的校风、教风、学风为核心,以优化、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,以丰富多彩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,造就一种“无痕迹教育”和“处处是教育”的育人境界。让校园充满爱,让校园成为家,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明的感染。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家园。
在选择中定位。我们常说思想有多高,路就有多远。校长思想是校园文化的灵魂,校长的选择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品位。校长崇尚教科研,就会把更多的精力、人力、财力安排到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去,那么教师都会爱上学习和研究;校长喜欢读书、学习,那么他在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,也会表现出对爱读书、学习的老师的赞赏;校长爱岗敬业,每天提前到校,最后离校,教师们就不会对迟到早退坦然处之;校长谦逊、平易近人,校园里就会充满欢声笑语……就是说,校长的文化引领作用是十分巨大的,对教师文化的引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。
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,我把“富而思源、回馈社会”的邵逸夫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,让农村孩子们在校园内就学会感恩,学会回赠。在教学过程中,我因地制宜,开展打扫街道、种果树等多种课外实践活动;利用老教师自身条件,我在课外活动时间,开展了布贴画、珠绣、十字绣等手工活动;利用年轻教师的特长,开展毛笔字、硬笔字、舞动等多种特长活动。
在创意中表达。校长要把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,必须把写在纸上、挂在墙上的“文化”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。从每天上午进入校门到下午离校,有各种各样的活动,如升旗仪式、课间活动、校操展示,见面问候及分手道别仪式。因此,我们学校重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,有鼓号队,光荣升旗手介绍,国旗下讲话;每周二的流动红旗颁奖仪式,公布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,班长领奖,拍照留念;每月的优秀小组、优秀个人的表彰仪式,表扬近段时间以来表现好的优秀小组及个人……校园文化的表达,需要在遵循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创新。
在解读中明理。校园文化需要载体,才能更好地呈现文化意象,例如:我们以邵逸夫精神为主线,进行“忠孝达天下、礼仪走四方” 为主题的活动,体现立德树人。启智明理,起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教育作用。
在实践中体验。理想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流动的、生动的,能让人感动的,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感知,获取体验,将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。学生在优美的校园中,在和谐的气氛下,学生的学习是愉快的,收获是丰富的。学生精神文明、品质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,校园内好人好事层出不穷,拾金不昧的事迹感人至深。学生养成了接人待物讲礼仪,举止端庄讲文明的好习惯。
在感悟中内化。校园文化是可见的、可触摸的,不是虚化的、有距离感的。文化的力量在于“以文化人”,校园文化的力量在于使“以文化人”每天真实地发生,具体地存在。学校里面没有“神坛”,只有“杏坛”。每一位教师、学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,因为它是师生生活的环境与氛围。大家能在文化的熏染与浸润中汲取精神的动力,找到行走的方向。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,且行走且感悟,将校园文化内化成师生的精神品质。
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,是一棵生命之树。我们全体师生的心血与汗水就是树所需要吸收的水分与养料,我们将倾尽心力,把这棵大树培植得苍翠挺拔,让高雅的文化和文明的气息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。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学生赖以生存的书香门地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校园文化的浸润中快乐学习,健康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