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
梁润萍
学校是师生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的重要场所,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。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,它让师生从中受到熏陶、感染、教育,是学校的一门潜在课程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,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,促进学校内涵发展,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。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,是凝聚人心、展示学校形象、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。因此,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。
一、结合实际,师生动手,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。
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:“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,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。”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: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,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。优美的景色是校园的外衣,是人们对校园第一印象的决定因素。
1、为了让校园美起来,根据学校实际,必须因地制宜,搞好校园规划布局。
根据学校建设的整体布局,科学规划好区域,如:运动区、生活区、绿化区等。在绿化区域内,以花、草、树木上动脑筋,用最朴素、最自然的美来装扮学校。栽花种树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,就地取材。种上四季常青的花草树木(如:松柏、四季青、月季等),做到春有花开、冬有绿树,相互点缀。让校园里随时绿树成荫,花香扑鼻,从而,既使师生们对学校产生无比的热爱之情,也为在这样的校园里工作和学习感到自豪。例如:我校栽培的花草树木就种类繁多,高矮错落,有四季常青的云杉、雪松、垂柳树;还有也有一些不知名的灌木,花坛里有串串红、万寿菊、喇叭红等,做到了“红花绿叶溢校园”,站在校园的绿化区和花坛,使人感到心旷神怡。
2、师生动手,共同建设校园环境。
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:“用环境,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,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,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。”我认为:师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,也是校园美的创造者。如今的孩子们,娇生惯养,哪个不是“衣来生手,饭来张口”的“公主”“王子”,所以家庭里“劳动教育”严重缺失,这方面只能在学校里弥补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,组织师生参加植树、种花、除草等劳动,参加卫生大扫除的清洁活动,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。在劳动中,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,又学会了劳动技能,也增强了体质,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、漂漂亮亮,看到花更艳、草更绿、路更净,劳动美、生活美、社会美的情操在学生心底得到了升华。在这些美的创造过程中,学生学会了做人,学会了求知,学会了劳动,学会了生活,学会了健体,学会了审美。优美、恬静、整洁的校园环境,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环境,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,发挥了无声的育人作用。
3、师生动手,共同呵护校园花木。
常言道“三分种植,七分管护”。有的学校绿化校园一阵风,栽了大量花木,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成活、长大的寥寥无几,甚至杂草丛生。因此,呵护花木比种植更为重要,这就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学生有主人翁意识,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率先垂范。在余暇时间,悉心观察每一株花木,哪一株需要浇水,就浇一浇;哪一株营养不良,就施施肥;哪一株生病了,就洒洒药。呵护花木,就如老舍先生说的“有喜有忧,有笑有泪,有花有果,有香有色。既须劳动,又长见识。”呵护花木奉献的是爱心,考验的是责任心。这项业余活动既能锻炼师生的能力,更能让师生体会劳动的快乐。学校茵茵绿树红花的点缀而更加美丽,生活因真诚爱心的奉献而更加美好。
4、根据学校的建设特点,精心打造校园的每一个点,让其皆具灵性,发挥无声的育人功能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“说话”。整个校园,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,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,都带有教育性。我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曾赋石壁、瓷砖生命,让每一面墙壁会“说话”,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“主体的画,无声的诗”。在学校围墙上做了一面文化墙,教学楼四周墙上有书法老师抄写的一首首“唐诗宋词”。“礼、义、仁、智、信”的喷绘更是彰显传统文化的“主阵地”。教学楼办公楼醒目之处,悬挂了“校风校训”和“课改标语”楼道长廊里一幅幅“国学经典”“小故事大道理”“成语故事”……有古人勤奋读书的“悬梁刺股”;有志之士,及时振作的“闻鸡起舞”;尊师重教,诚恳求学的“程门立雪”故事等。学生经常在过道、校园内驻足品味,在近距离地了解先贤其人其事的基础上,吮吸着经典诗文的芳香,聆听着先人们的绝唱,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在通往操场路上,墙壁喷绘的养成教育之“八大习惯”,使孩子们在这美丽的乐园中健康快乐文明地成长,收到了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效果。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“一草一木皆关情”。教室内外墙上,悬挂的是课改小组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,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;就在不起眼的水龙头旁“节约用水,从我做起”的书写,使学生的良好品质在无言中提升。
二、以活动为载体,打造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。
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,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。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长、教师和学生,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。教育要“面向现代化,面向世界,面向未来”,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,着力于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,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。而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,也是个人品德社会化的过程,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,影响其一生;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,也是养成良好习惯、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。
1、狠抓教风、校风、学风建设。
校长、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、心理成长、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力。因此,必须严格规范校长、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。为此,我校在学校内深入开展了教风、校风、学风建设活动,把“三风”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、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,做到以领导工作作风带动师德师风,以教风促学风,以优良的工作作风、教风和学风铸就良好的校风。规范了从政、从教行为,管理水平和师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。
2、根据实际,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。
我们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。要求学校要精心筹划,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、内容丰富、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,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。做到活动有计划、有教案、有收获、有评比,在组织、经费、人员、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。各种课外活动小组,如学科兴趣小组、体育运动队、鼓乐队、书法美术组、校园合唱队、霸王鞭小队等,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,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。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样,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,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。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(学雷锋活动、运动会、儿童节、迎新年活动等)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(端午节、清明节、重阳节等)有机整合,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。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、知识与娱乐、活动与休闲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,主动参与,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、张扬个性,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,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,提高实践、创新能力,实现自我发展。
总之,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写在墙上、印在纸上、挂在嘴上,更多的是弥漫于校园的空气中、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、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中。因地制宜、以人为本,教育者们心怀一缕学校文化的“乡愁”,坚守一份自我,将自己的生命根植在本校文化的土壤中,接地气,吮吸营养,奠定生命发展的根基,化“千校一面”为“百花争艳”,让我们逸夫小学的校园文化绽放勃勃生机。
Power by YOZOSOFT